张家湖——湖北省黄石市“义门张氏宗族”的特称,亦是其族名、地名、湖名的统称,是“张家湖张氏”和黄石人的母亲湖。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瓜瓞绵延,是鄂东南的名门望族。
张家湖义门张氏宗族是唐玄宗时期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教育部长)张宁的后裔,尊其为唐朝分支后张氏一世祖,视江西武宁三溪为老籍,是为“三溪张氏”。从宁公传至六世祖九皋公,历经江西武宁→广西-柳州、富川→广东曲江→湖北黄石的多次迁徙。尊六世祖九皋公为冶邑开基祖(唐末五代时期),十世祖佑公为落业祖(北宋中期)。从十世佑公传至十七世志仁、志和公时(南宋中期),产业发展较大,闻名于冶邑,尊志仁志和两公为冶邑石灰窑地发业祖。至宁公二十三世解元出身的荣四公(元末时期)时已富甲于冶邑一方,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 1366
年)因避“朱、陈战乱”由冶邑黄荆山中端的石灰窑、大张儒等地迁张家湖内的团城山建仙湾(后称新湾),尊荣四公为张家湖湖内落业祖。同时,将荣四公提为义门张氏宗族睦族堂一世祖。再传至宁公二十五世伯还公时(明英宗时期),家财十分殷厚,并于明正统五年(公元 1440 年)因南京赈灾有功,吾族荣获“圣旨”旌表为“义门”,族民为“义夫”殊荣。义门张氏宗族之“义门”由此得名,并成为当时湖广之名门望族。此后,从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张氏宗族实行湖域宗族管理与田地山林家族管理相结合方式,宗族逐渐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鄂东南享有“围湖一圈多姓张,山、田、湖、地张家湖 ”之美誉。至公元 1949 年前,张家湖湖面面积有 13 平方公里多(现仅 8.6 平方公里),张氏家族环湖湾庄 70 余座,人口五万余人(约占当时市区人口的三分之一),拥有田、地、山、林面积数万公顷,跨越黄石市中心三大城区(下陆区、黄石港区和西塞山区)。其宗族在鄂州市碧石洋泽、汀祖刘畈(原均属冶邑所辖地)及大冶市的牛角山颈和城关近郊清美庄等地,亦有田、地、山、林万余亩。目前因张家湖湖标提高,其被淹没的田、地、塘堰有近千亩。
张家湖由江湖一统的沼泽湖,经张氏宗族开发改造成如今江南一绝的张家湖,凝结着张氏宗族近三十代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是其耕耘的结晶。张家湖历来归张氏宗族所有。从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 1540 年)开始,张家湖初次被朝廷命名为“张家 ”,到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 年)更名为“张家渥”。至清光绪八年(公元 1882 年),由张氏宗族出人力、财力修筑海观山至戴司湾段江堤和胜阳港闸后,将江湖隔断,朝廷又将此湖命名为“张家湖”。
此后,张家湖成为当地湖名、族名、地名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