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张氏宗亲网 神州张氏宗亲会 张氏宗亲网 张氏宗亲会 中华张氏宗亲网 中华张氏宗亲会 百家姓 家谱 族谱
氏族谱详情

历代张氏文状元

2021-11-26 11:24 来源:张允武作者:张允武
A-A+
历代张氏文状元
始于隋,渐臻完备于唐而下迄明清
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数百万应考进土中夺魁者
张氏一族亦不乏其人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500多名状元中
张氏文武状元有60余名,占10%以上位居前茅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武状元,终武举的最后谢幕人
也是张氏族人——张三甲,这难道不是苍天对以弓箭为徽记
以勇猛而著称的张氏宗族,最惬意的眷恋
 
  张式(742-802),南阳(今河南邓县)人。
  张式出身于官宦家庭。其曾祖张大礼为坊州刺史:祖父张绍贞为尚书右
丞父亲张泚官至苏州司马。张式在家庭的熏陶下,经过刻苦攻读,可谓博学多
才。唐太宗大历七年(772)壬子科状元及第。其弟张正甫在张式及第后贞元二
年(786丙年科中状元,官至吏部尚书,时传为佳话。侄儿张元夫、张杰夫、张
征夫先后进士及第。张式曾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司员外郎、户部郎中。贞
元十五年(799)为河南少尹飞骑尉。后不知所终。
  张式好学工文,今《全唐文》存其《燕昭王筑黄金台赋》等两篇。
  张正甫(751-834),字践方。南阳(今河南邓县)人。
  张正甫,张式之弟。少时聪明好学的张正甫及兄长张式受家庭的影响,诵
读经书,才华出众,二人先后考场夺魁,被传为佳话。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张正甫进士科状元及第。之后,随樊泽为襄阳(今
属湖北)从事,累任至监察御史。樊泽离职后,于頔接任,要张正甫留任。于頔
为人残暴,对部下苛酷而闻名,有的人甚至不堪忍受虐待而自杀因此张正甫
坚持不与他共事。
  张正甫拒绝留任而遭于頔上表诬陷,遂将其贬为郴州(湖南郴县)长。
张正甫后来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又转任司封员外、兼侍
御史知杂事之职。再迁户部郎中,后改任河南府尹。在任上,有朝臣推举一人
为河南科试解元,遭其拒绝。力主选人公正,任人唯才。
由于他的公正廉明和才干,张正甫擢尚书右丞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刺
史,入拜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转工部尚书等。晚年,官至吏部尚
书,后致仕还乡。大和八年(834)九月去世,享年83岁,追赠太师
张正甫为官40年,历时六朝,为人正直,以仁爱待人,拒交不义之徒,为
官清正,行事强悍,清廉一生,屡有升迁,口碑极好。
  张正甫之子张毅夫也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孙张
伟官至兵部尚书。大和年间,张家文章之盛,家族显赫,被世所共称。
  张又新(784-844),字孔昭。深州(今河北深县)人。
  张又新曾祖张鷟曾任岐王府参军、长字尉、鸿胪丞等职。
  张又新初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得中第一名,又是京兆地区考试第一名,元
和九年(814),又为进士科第一名,时人称之为“连中三元”。即三个第一名:进
土状头,鸿词敕头,京兆解头。张又新的为人却不象他父亲那样正直,他为人
凶险狡诈,正如史书中所记载的“性倾邪”。他献媚巴结宰相李逢吉,深得其赏
识,甘愿为其鹰犬而臭名远扬。张又新与李续之等八人成为长庆年间任宰相
李逢吉的亲信,同另外八人被称为“八关十六子”。张又新靠谄媚起家,做了许
多不齿之事,真是丧其家风,辱其门面。
  张又新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善写诗文,《全唐诗》、《全唐文》均有他的作
品,但其格调不高。他的诗文中也流露出其淫荡之行。文才远不及其父和曾祖
张又新酷嗜品茶,恨自己生在陆羽之后,自著《煎茶水记》一书,记录自己
所品尝之水二十种,并分出水之等次。
  张又新人品卑下,极尽逢迎之能事,在历代状元中少见。
  张去华(938-1006),字信臣。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
  张去华少年好学上进,善诗赋,以荫补太庙斋郎。十八岁时,周世宗平定
淮南张去华感叹道:“兵战不息,民事不修难于长治久安。”遂著《南征赋)
《治民论》,献于世宗,世宗阅后十分欣赏,诏授御史台主簿。张去华认为此职
非大丈夫所为,竟弃官回郑州。
宋朝建立后,张去华挟诗文游京师,其行为、文章为李昉所称扬,一时名
声大噪。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张去华高中辛酉科状元。成为大宋开国后的第二
名状元。
中状元后,拜秘书郎,入值史馆。
  太平兴国四年(979),去华随太宗征讨太原,受命为京东转运使,历左司
员外郎。兴国七年,为江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太宗讨伐幽州,去华就命
为河北转运使,知陕州。赴任前,著《大政要录》三十篇,太宗阅后深为嘉许,将
其留于京师。张去华太宗朝36年,仅位至秘书少监、知许州。景德元年
(1004),以工部侍郎身份致仕。未及二年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九岁。张去华相
貌英俊,擅长议论,有气节,为官刚正,曾收养父亲生前好友何氏二子教导其
读书成才。去华为官,关心百姓疾苦,曾著《元元论》,论述为政以养民重农为
急,曾书真宗诏令,以绢书写成十八轴,于龙图阁四壁。张去华擅长诗文,留有
文集十五卷。
  其子张师德亦为宋朝状元,成为父子状元。
  张拱(940-1000),字号、籍贯、生卒不详。
  张拱于开宝三年(970)参加庚午科考,本科共取录进士八人,张拱名列第
一,独占魁首。及第后,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张确(940-1000),字号、籍贯、生卒不详。
张确生活在南唐末年。开宝八年(975)2月,唐都城金陵被宋兵包围,形势
危急,而后主仍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任知贡举,于围城中举行考试。本科共考录
进士30名,张确荣登榜首,状元及第不久,南唐灭亡。本人事迹尚未见记载。
张师德(978—1026),字尚贤。开封襄邑人(今河南雎县)。
张师德出生于襄邑县书香门第的张家,其父张去华,是北宋开国以来的
第二位状元,官至工部侍郎。张去华有10个儿子,最有出息的是张师德。张去
华最器重此子,常说:“这孩子必定继承我的衣钵!”张师德力学不辍,以诗文著
称乡里。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去宝鼎(今山西万荣西南)祭会土地祇,
河南府(府治洛阳、河南,今河南洛阳)知府薛映在真宗的车驾路过河南府时,
朝见真宗,并荐举了张师德,说他才学可堪大任,献上了张师德写的《汾阴大礼颂》
一文,真宗大加赞赏。就在这年,张师德考中“辛亥科”进士第一名,成为
北宋开国以来第三十一名状元。
在父亲夺魁50年后,张师德又大魁天下。张氏父子成为众人羡称的”父
子状元”。
  中状元后,张师德被授予将作监丞,以此官通判耀州(今陕西耀县)。历任
著作郎、集贤殿校理、礼部郎中、知制诰。因真宗信任,接待契丹、高丽使者,均
由张师德担任。天禧元年(1017),张师德奉命安抚淮南,罹病,改判司农寺,职
司籍田、祭祀所需物品、常平仓等事。擢为右正言、知制诰。右正言为寄禄官,
知制诰负责起草制、诏、诰、令、赦书,职权颇重。张师德成为朝中重臣。不久
又奉诏判刑部,负责刑部事务。旋即出知颍州(州治汝阳,今安徽阜阳)。进官
为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负责大理寺事务。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出知邓州
(州治穰县,今河南邓县),不久调任汝州(州治粱县,今河南临汝)。官为左谏
议大夫,罢知制诰一职。
  张师德仁孝,为人谨重,洁身自好,不结交权贵,朝臣们对他颇为不满:又
因他身体多病,不堪重任。结果,就任左谏议大夫后,一连九年没再升迁,死在
任上。他遗下了文集10卷。子张景宪,官至太中大夫。
  张观(985-1050),字思正。绛州(今山西绛县)人
大中祥符七年(1014),张观参加“甲寅科”进士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北宋
开国以来第三十三位状元。中状元后,张观被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今山西
运城西南)。
  乾兴元年(1022)仁宗朝,张观进官为翰林学士,擢为御史中丞。并历知数
州府,官至枢密院士(副宰相)
  张观是个大孝子,他中状元入仕后,上疏真宗,乞请把授给他的官位转给
父亲张居业,真宗为他的孝心所感动,特赐张居业京官。张居业从绛州去京师
开封(今属河南)上任,路过洛阳(今属河南),深深爱上了洛阳的山川风物。张
观见状遂在洛阳购置田地、房舍,种花栽草,营造园林,作为父亲的别墅。每
日出门前必将父亲侍奉好。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真可谓忠孝两全之人
张观的孝行名闻朝野,深受吏民称颂
父亲年过90,张观请求到地方做官,侍养老父。仁宗诏准,让他以观文殿
学士的身份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许州地处京师南方,水环绕,是达官贵人
外游的最佳地区之一。
  不久,老父病死,张观悲痛万分,把父亲的遗体入敛后,他也病倒了,不治
而死。仁宗皇帝闻讯,诏令追赠吏部尚书。
  张观精于书法,平生不写草书,动笔皆为楷书且一丝不苟。为此,仁宗亲
自作飞白书“清”字赐他,以表彰其节操。
  张俭(962—1053),字师约、仲宝。宛平(今河北宛平)人。
  张俭出生于河北宛平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且不讲究服饰穿
戴,因而闻名乡里。
  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张俭一举夺得丙申科状元。随后,张俭便被派
到辽的重镇云州(今山西大同),去做节度使的幕僚。张俭品性简朴纯厚,为人
处事谨慎老练,分析事理明了透彻,甚得云州节度使的赏识,知其非平凡之
辈,便全力荐举,得到圣宗的喜爱和重用,因历任重要之职,从此开始了他的
政治生涯。
他不负圣望,严己宽人,为官清正廉洁,踏实肯干,朝中享有“明乾”之称
在圣宗开泰年间(1012-1021),逐渐提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参予执掌汉人兵马
之政。圣宗太平五年(1026),调任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总管一方的军政
大权。因他政绩显著,在太平六年(107),又调回朝中任南院枢密使。张俭被圣
宗从云州带回上京临潢府后,多加重用,可见其宠幸,并提升张俭为左丞相,
封韩王,荣幸莫比。
太平十一年(1031),圣宗病危,诏张俭等人受诏辅立太子,同年圣宗驾
崩,太子宗真立,是为兴宗。
  兴宗耶律宗真十分敬重张俭,因为他德高望重,位居相位时,也不借权势
谋私利。兴宗赐张俭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他为太师、中书令,
加尚父,改封陈王,尊以名誉官。
  重熙五年(1036),兴宗来到礼部贡院,亲自殿试。这是辽代皇帝首次殿
试,凡是考中者,兴宗便让张俭签发其名。
  张俭生活俭朴,只穿绸帛,不讲究吃喝,每月俸禄有剩余便周济亲戚旧
友。一次,兴宗见他的衣服实在破旧,特准他到内务府随便去拿他所需的用
品。张俭只拿了三四匹布,皇上益加看重他。
  张俭居相位20多年,为朝廷多有裨益,因年事已高,兴宗有大事仍然登府
门求教。张俭为辽屡立大功,兴宗到他家赐宴,还赏赐他器玩之物,以示皇恩浩荡。
  重熙二十二年(1053),张俭病逝,享年91岁,敕葬宛平县。
  张俭辅圣宗、兴宗两朝,时称贤相。所著《圣宗皇帝哀册》,工整且文采飞扬,
深受后人称道。
张用行(985-1045),字、号、籍贯皆不详。
辽开泰三年(1014)甲寅科共录取进士31人,张用行以进士第一名金榜
夺魁。及第后无大作为,所以史书记载不多。
  张克恭(985-1045),字、号、籍贯皆不详。
  辽开泰七年(1018)戊午科共录取进士3人,张克恭以进士第一名夺魁。
太平二年(1022)以堂后官充贺。夏国李德昭生曰使,后以给事中知制诰为副
使、至宋贺长宁节。兴宗重熙六年(137)任辽兴军节度使及平、滦、营等州观察
使。次年加守司空,入宰辅之列
  张仲举(990-1050),字、号、籍贯皆不详。
辽开泰九年(1020)庚申科,共取进士45人,张仲举以进士第一名金榜夺
魁。及第后事迹尚未见记载。
  张昱(995-1055),字、号、籍贯皆不详。
  辽太平五年(1025)乙丑科与以往不同,兴宗亲监考场,百姓可以围观,让
考生以赋诗定优劣。本科共取录进士72人,张昱以第一名状元及第,初授太
子校书郎。后来无大作为,史书记载不多。,
  张宥(995-1055,字、号、籍贯皆不详。
  太平八年(1028)戊辰科共取录进士57人,张宥以第一名状元及第。重熙
十年(1041)以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为副使,随临海节度使耶律仁先赴
宋贺乾元节(仁宗皇帝生日),1050年因涉“擅给进士堂帖”事件,由翰林院学
士贬为徽州刺史。其他事迹不详。
  张唐卿(1010-1037),字希元。山东青州(今山东淄川)人。
一天,淄州(今山东淄州)通判韩琦接待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年后生,韩
琦见他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心里便种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又见他带来请教
的几篇诗文,才气横溢,文思飞动,更是赞叹不已,大生爱意,认定他将来必会
大有出息,遂与他结下了忘年之交。这位少年便是张唐卿。
  韩琦没有看错,景佑元年(1034)三月,张唐卿果然技压群雄,一举夺魁,
摘取了状元的桂冠。这是宋仁宗亲政后所主持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为了充
显示自己的德泽,宋仁宗对新科进士们的恩礼特别优厚。张唐卿官拜将作监
丞,出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通判。
  张唐卿聪慧好学,少年得志,处事干练,其学问闻名乡里。对行政事务决
断如流。
  在张唐卿看来,孝与法相比,在一定情况下,孝是首要的。因为他本人就
是位出名的大孝子。
  景佑四年(1037),张唐卿父亲病故,在办理父亲丧事时,悲痛过度,吐血
而死,年仅28岁,英年早逝。噩耗传来,韩琦惋惜不已,含泪为他撰写了墓志
铭。
  张唐卿在文学方面也小有名气,《宋史》列入《文苑传》,后人将其录入《中
国文学家大辞典》现仅有零星作品传世。
  张孝杰(1025-1049),建州水霸(今辽宁朝阳)人。
  张孝杰自幼家庭贫困,聪慧好学,立志出人头地,不让父母再受终年劳苦
而不得温饱的苦难,遂拼命读书。于辽兴宗重熙二十四年(1055),考取乙未科
状元。从此以后,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孝杰虽出身贫寒,却极其鄙视贫寒之人。他善于察言观色,机敏而又多
阴谋。状元出身的他,文质彬彬的外表给人以安详随和的假像。他见什么人说
什么话的本领极高,他凭自己的这种本事,不断获取上级官吏对自己的信任。
  在张孝杰考取状元的当年,为了达到他的个人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向上
爬。在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他官至疏密院直学士。正当他踌躇满志的
时候,在咸雍初年(1065),因奏事失误,道宗大怒,将他调出上京,到惠州(内
蒙昭乌达盟宁城)任刺使。咸雍三年(1068)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知疏密院
事,并加工部侍郎。
为了使自己地位巩固,一方面他要献媚于皇上,另一方面又结交权臣。当
时权臣最有名的是耶律乙辛,此人外表祥和而内心奸诈。因清宁九年(1063)
皇太叔耶律重元为争夺帝位而叛乱,律乙辛参予平定叛乱的战斗立功,被授
北院疏密使,封魏王,掌管兵权,张孝杰便私下拜访乙辛。两人臭味相投,一拍
即合。
  咸雍五年(1070),耶律乙辛加封为太师。在耶律乙辛的提拔下,咸雍八
年,张孝杰被进封为陈国公,得到了皇上的宠信。不久,张孝杰被提升为北府
宰相。
  太康元年(1075),道宗赐张孝杰国姓耶律。皇太子浚自预政后,修明法
度,成了张孝杰、耶律乙辛等一伙奸人的脚石为了除去太子,他们首先预谋
除掉皇后。
  太康三年(1077)夏,他们暗中勾结,杀害了皇后及太子。乙辛又在道宗面
前大肆吹捧、称赞孝杰忠于社稷,道宗也称赞孝杰为官廉正,将其比作唐代著
名宰相秋仁杰,并赐孝杰名为仁杰。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阴谋总要败露。太
康五年,道宗看出乙辛的狼子野心,道宗大惊,对张孝杰的阴险更加痛恨,便
以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令罪,削夺其爵位,贬到安肃州。
  乾统初年(1090)张孝杰病死家乡。寿隆七年(1101),道宗驾崩,耶律延
禧继位,下令将张孝杰剖棺戮尸,耶律乙辛也遭同样的下场。并且将张孝杰的
财产分赐给臣下。
  张孝杰虽然状元及第,又久居相位多年,却阴险奸诈,且贪赃枉法之事不
绝。虽显赫一时,但终究难逃悲惨的下场,是状元中的败类。故《辽史》把他收
入《奸臣传》。
  张臻(1035-1095),字、号、籍贯皆不详。
  张臻于辽咸雍二年(1060)丙午科状元及第,本科共取录进士101人。及
第后无大作为,事迹待考。
  张穀(1055-115),字号、籍贯皆不详。辽大安二年(1086)丙寅科共取录
进士26人,张穀以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之后无大作为,史料不多。
  张九成(1092-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张九成自幼聪颖,8岁即能默诵六清探花张之洞手书楹联经,10岁便擅
长文学,14岁就读于郡里乡学,拜名重当时的理学家杨时为师,学间日益长
进。
  张九成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金兵南侵,社会动荡,科举废止。绍兴二年
(1132),宋高宗为了光复中兴,恢复了因战乱中断多年的科举考试,选拔治国
安邦的贤能之士。已至不惑之年的张九成才得以参加此次科举考试。
  张九成藉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对时事的独到见解,以一篇忠愤激发,无所
顾忌的策文,得到高宗地赏识,饮定此科一甲第一名。张九成此篇策文因
容、文才俱佳,名重当时,在朝野广为传诵。
  张九成状元高中,依例外放,被任为镇东军签判,成为一名幕僚官员。
  张九成在朝为官时,高宗身边奸臣当道,他屡屡遭到诬陷和排挤,甚至险
些丧命,然而,张九成心底无私,大义凛然,机智地与之针锋相对,最后赢得了
高宗的信任,对他人加褒奖。
  由于宋、金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凄苦,民不聊生。张
九成深知百姓疾苦,一心想为百姓做点事,却被张宗昌上表弹劾,张九成一气
之下辞官而去。
  张九成潜心经学多年,成就不凡,闻名遐迩。辞官后多有求学者慕名而
来,张九成因此也结交了许多名士。
  赵鼎拜相后,力主对金作战,恢复中原。因而极力推荐、选拔人才。张九成
被举荐为太常博士,人朝后累任著作佐郎、著作郎负责撰拟朝中文件告示,记
录朝中每日大事。后来又在赵鼎不断的推举下,任宗正少卿、礼部侍郎兼侍
讲,又兼刑部侍郎。如此一来,张九成既有学士上的“侍讲”官职,又身兼礼部、
刑部侍郎,成为朝中重臣。在此期间,九成呕心沥血,恪尽职守,详加考察各类
卷宗,明辨是非,平反了一些冤假错案,提高了中央政权的威望,受到朝廷的
奖赏。
  宋高宗时期,对金是战是和一直是朝廷争论的焦点。因此朝中大臣也分
成了主战、主和两大派。在战与和两派的尖锐斗争中,张九成坚决站在以赵鼎
为首的主战立场上,力主抗金。而大奸臣秦桧是主和投降派的主要代表。秦桧
以莫须有的罪名,唆使宋高宗杀害了主战派将领岳飞,解除了韩世忠张俊等
抗金将领的兵权,朝中大权逐渐落在投降派手中。赵鼎被罢相,秦桧大权独
揽。张九成也被贬出朝廷,谪为邵州(今湖南邵阳)知州。
  张九成来到邵州后,依然坚持主战的立场,拒不向投降派低头。张九成毕
竟是高宗钦点的状元,秦桧害怕他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东山再起,只安排张
九成一个闲职,张九成被彻底罢去行政职务,去江州(今江西九江)管理太平
观。
  张九成被贬江州,依旧初衷不改,不与投降派为伍。张九成胸怀坦荡,多
有名士慕名前来请教,一时间门庭若市。心黑手辣的秦桧,岂肯善罢甘休又以
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张九成谤讪朝政。高宗听信谗言不辩真假,罢黜张九成一
切职务,贬谪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废为庶民。
  张九成被贬南安军一呆就是十四年。这期间,张九成住在城西宝国寺,生
活虽然清贫,但他却能安之若素,修身养性潜心研究经学,注释懦家经典、以
其独到的见解,成为宋朝一大儒学家,并自成一派。张九成被贬之地,地滨横
浦,张九成也就自号横浦居士,其学生称其学为“横浦学派”。主要著作有《横
浦先生文集》20卷、《横浦心传录》三卷等。
  秦桧死后,张九成又被召回京都,任命为温州(今属浙江)知州。到任后,
看到百姓负担过重,无力缴纳吏部征收的军耗。张九成便上书吏部,力陈其
弊,建议废止,吏部固执己见,坚持征收。于是,张九成又挂冠而去。
  绍兴二十九年(1159),张九成卒,时68岁。宝庆初年,理宗追为太师,封
荣国公,谥“文忠”"
  张孝祥(1132-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县乌江(今安徵和县乌江)人。
  张孝样的父亲张祁,字晋彦,号总得居士,伯父张邵,字才彦。都在朝中做
官。张孝祥从小聪明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他才思敏捷,下笔数千言。一
挥而就。16岁时,乡试中举。绍兴二十四年(1154),22岁的张孝祥进京应试。
  绍兴二十四年(1154),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与张孝祥一同参加殿
试。为使孙子在殿试时夺魁,在秦桧精心的安排下,秦埙为状元,张孝祥为榜
眼。但是高宗看了秦埙卷子里尽是秦桧的论调,顿生厌倦之意。又见张孝祥卷
子文理清晰,洋洋万言一气呵成,且字写得极为漂亮,甚为欣赏,于是就亲点
张孝祥为首名状元,秦埙仅为第三。张孝祥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被誉为宋史上
的一段美谈。
  张孝祥未授职即上书请求为岳飞平反昭雪,触怒权奸泰桧,因而一直未
被重用。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后,方得重用。张孝祥起初被任命为承
事郎、镇东军(今浙江绍兴)节度判官。旋被破格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张孝祥耿直敢言,做了一年的秘书省正字,升任校书郎,掌校正典籍。
高宗见张孝祥一片忠心,擢为礼部员外郎。绍兴二十八年(1158),迁起居
舍人,负责记录皇帝起居。次年,兼司中书舍人,职司起草诏令、典掌职要的要
张孝祥稳步提升,兢兢业业,毫不懈怠。
  张孝祥初入途、一帆风顺。平生意气豪迈,时刻不复国大计,有爱国
之心、报国之志。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禅位、嗣子即位、是为孝宗。隆兴元年
(1163),张孝祥以集英殿修撰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知府张孝样年轻有为,
忠君爱国、又得到孝宗的重用。不久,张孝样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旋即又任直
学土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兼任建康留任。
  孝宗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以集英殿修撰之职外任为静江府(今江西
桂林)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乾道二年(1166),出任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主管荆湖南路提点刑狱
公事。审理诉讼,平反冤狱。翌年秋,出为荆南、荆测北路安抚使。张孝样是南
宋朝中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因恃材直言而屡遭陷害、弹劾,但他为人正直,
历任皆政绩斐然、又屡屡被启用、虽然人生短暂、仕途坎坷,却裂轰烈烈。乾道
五年(1169)3月3日,张孝样进为显漠阁直学士,遂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官
职。至此,张孝样15年的住途生涯结束了。
  乾道六年(1170)、张孝样英年早逝、时人为之惋惜,当朝天子孝宗也有用
才不尽之叹。
张孝祥年少时写诗,崇拜杜甫。后又学词,尝学苏轼。其词成就很大,词风
气势豪迈,意境雄阔。著名的词篇《六州歌头》,气势磅礴,震动人心,当时广为
流传。
  张孝祥少年得志,诗书双全,一代风流。张孝祥的诗词多收于《于湖集》
《于湖词》中。
张孝祥不但是一代词人,还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张孝祥书法宗颜真卿。
早在当年殿试时,他在试卷中显露了精湛的书法,即被高宗誉为:“词翰俱
美。
  张行简(1146-1215),字敬甫。金莒州日照县(今山东目照)人。
张行简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慧,渐通经史。金大定十九年(197)词赋第一
而状元及第,初授应奉翰林文字。守母丧满后,历任翰林修撰、礼部郎中、礼
部侍郎、提点司天台直学士、侍讲学士、提点司天台如故,期间同修国史并主
持校定朝廷礼制。
  泰和三年(1203)为顺天军节度使,泰和六年(1206)为礼部尚书、兼侍讲、
同修国史、秘书监,校定《太乙新历》。大安元年(1209)迁太子保、翰林学士承
旨、尚书及修史职如故。贞祐元年(123)任太子太傅,次年因取消太子宫师官,
特设翰林学士承旨的官阶,升为二品次年卒,赠银青荣禄大夫,谥“文正”。
  张行简历事四朝,品行端正,为人谦和,文章极佳,为人称道。著有《礼例
篡)、《会同记录》、《张行简文集》等。
  张行简与其父张日韦(进士,官至安定军节度使)、弟行信(进士,官至尚
书左丞)皆为一代名臣。时日照张氏一门显赫一时。
  张壁(1150-1210),字、号、籍贯皆不详
  金大定十六年(1176)张壁以词赋科第一状元及第。本科取录进士有王庭
筠、梁王堂、乔宇、程少连等人。及第后无大作为,史料不多。
  张甫(1155-1215),字、号、籍贯皆不详。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壬寅科,张甫以词赋第一而状元及第。与著名文
人王郁、元好问等人曾有来往,但对张甫无大的影响,知名度远不及王、元二
人,故记载其事迹的资料甚少。
  张楫(1165-1225),字巨济。泰州长春(今吉林大安县)人。
  张楫出身官宦,曾祖张颐宗,官至银青荣禄大夫,祖父张大惠,官至怀远
大将军,父亲张天白,官至虢县主簿。张楫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金明昌五
年(1194)甲寅科考,以词赋第一名状元及第。初授应奉翰林文字,曾任国子博
士。后因身体有病而引退。路过寿阳与当地著名歌伎梁梅交往。卒于戌州刺
史任上。
  张楫为人风流蕴藉,无显赫政绩。但诗、文、赋俱有法度,受时人喜爱。
  张介(1185-1245),字介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张介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甲申科经义进士第一名,本科共取录进
士5人。曾任巩、觳熟县令。善作赋,为人谦和,政事无大作为。
  张仲安(1185-1220)字晋臣,燕山(今天津蓟县)人
  张仲安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多才,早年游太学即有名声。金定兴三年
(1218)戊寅科词赋状元,及第后初授应奉翰林文字,任期(30个月)未满即卒
英年早逝,闻者皆惜。
  张仲安为人谦恭,讲求法礼,其文平畅得体,工于词赋,文如其人,皆受称赞。
  张渊微(1215-1265),字孟博,建昌军新城(今江西黎川)人。
  张渊微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上进,日诵千言,年龄轻轻便通晓《五经》,特
别是对《春秋》的研习造诣极深;张渊微为人质直,不虚美,不掩饰,崇尚仁义;
才思敏捷,赋诗作文,操笔立就。
  南宋淳佑七年(1247),丁未科殿试开考。在527名应试者中,张渊微跻身
其列。当朝天子理宗亲自主持殿试。结果,张渊微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四十
名状元。
  放榜后,按例要举行琼林宴。是年,自开春以来久旱不雨,张渊微率领新
科士子请求免去琼林宴,以节省开支,理宗极为赞许,并为天下吏民称颂。
  新科进士授官,张渊微步入仕途,历任起居郎兼右庶子等职起居郎属门
下省,与中书省的起居舍人一同笔录皇帝的言行。皇帝御正殿时,与起居舍人
同俟于门庑外;皇帝外出时,与起居舍人扈从;大朝会时,并对立于殿下螭首之
侧。凡朝廷诏命、礼乐法度的因革损益、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官员的任
命、临幸接见等等,举凡皇帝的一切重大活动都笔录下来。庶子为皇太子东
宫官员,有左、右两员。张渊微的官职几经升迁,至侍郎。他为官刚正不阿,名
震朝野。
  张渊微以直节著称,诗文操笔即成,而终未得大用,世人为之惋惜。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粤溪。南海(今广东广州)人。
  张镇孙年少好学,广闻博览,过目不忘,名闻乡里。15岁参加童子试夺第一,
声震乡里。南宋咸淳七年(1271),张镇孙参加“辛未科”殿试,并一举夺魁,
成为南宋第四十八名状元。
  张镇孙夺魁天下那年,正是蒙古君主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雄心勃勃
地要做天下君主之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小人横行,腐
败日甚,亡国已是指日可待。兵荒马乱之年,张镇孙双亲年迈,他担心双亲遭
难,遂奉父母回了老家南海。张镇孙临阵弃官遭到弹劾被罢免官职。
  端宗刚即位,便重新起用张镇孙,任命他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
略按抚。张镇孙闻诏,马上就任,招募士卒,组建了一支军队。当时,广州已经
陷落,张镇孙积极备战,准备进取广州。景炎二年(1277),张镇孙率军进击,夺
取了广州。端宗下诏嘉奖。这年冬,元兵大举进攻广州,张镇孙率军力战,兵败
被俘,不屈而死。此时率军转战东南地区的文天祥闻讯,赋诗以悼之。
  张镇孙善诗,但他的诗文流传下来的不多,《宋诗纪事》中有他的《谢恩诗》。
  张起岩(1285-1353),字梦臣,号华峰。山东禹城人。
  张起岩出生在官僚家庭。高祖张迪,金末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后归
元太祖,曾祖张福官至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权府事,祖父张官至东昌路录
事判官,父亲张范官至四川儒学提举。
  张起岩自幼便师从其父张范,苦读寒窗。年满20,早人仕途,便以察举任
福山(今属山东)县学教谕(元代在科举制度恢复以前,官员的来源主要是荫
叙和察举)。张起岩在任职期间,因为处理情事得体、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的爱
戴,而被推为安丘县(今属山东)县尹。
  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第二年改元皇庆。仁宗尊孔崇儒、推行“汉
法”的政治方针。仁宗重视人才的选拔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皇庆二年(1313),
仁宗诏告天下,恢复科举制度。
  延佑二年(1315),元朝统一中国后首次开科取士,深通儒学的张起岩荣
中左榜状元。按规定张起岩被授以登州知事,但仁宗十分垂爱这位与他同日出
生的状元,于是,特旨将张起岩改为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进
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两年后,出任监察御史不久,张起岩又升为中书右
司员外郎,左司郎中,兼经筵官,并拜太子右赞善。后改任燕王府司马,礼部尚
书。其间先后为母亲和父亲守孝。
  元文宗即位后,张起岩充任大礼使。
  元顺帝即位后,张起岩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时兼任经筵
官。不久,张起岩又任侍讲学士,后转为燕南廉访使。
  张起岩为人正直,在任职期间,严厉打击豪强,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且
政绩显著,颇受朝廷器重,屡有升迁。至正元年(1341),张起岩回京任翰林学
土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一事。
  至正五年(1345),三史修成,这时,张起岩已是65岁的老人,他上书请求
告老还乡,顺帝应允,授张起岩荣禄大夫。
  至正十二年(1352),张起岩卒于乡里,谥“文穆”。
  张起岩相貌好,人品端,知法理,乐助人,为官数十载,卒时家无余财。其
人博学多才,善书法,尤工篆、隶。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
  张益(1300-1360),西河(今属山西)人。
  张益于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科中左榜状元,曾任监察御史。至顺二年
(1331)上书弹劾四川行省平章奇彻台,文宗纳言,下诏夺奇彻台诰命、金符,
同妻拏禁锢于广东。
  张益官至国子司业,其他事迹不详。
  张士坚(1310-1370),字、号、籍贯皆不详。
  张士坚于元至正五年(1345)中左榜进士第一名状元及第,之后无大作
为,其事迹尚未见史书记载。
  张栋(1335-1368),字号、籍贯皆不详。
  张栋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丙午科左榜进土第一名,是元代末科状
元,逢此亡国前夕,他实难有所作为,可能死于战乱。其他事迹不详。
  张信(1360-1397),字诚甫,浙江定海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张信乡试中举,洪武二十七年(1394)廷试成状
元。定海县僻处海岛,历史上从这里走出来的闻人达士少之又少,至于状元,
更是闻所未闻,而今突然冒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号才子,自然成了乡人热衷谈
论的话题,他一度成了家乡人心目中的神话人物。
  张信廷试后,按照惯例,授职修撰,不久升为侍读,被委派为韩王朱松的
诗文教师。张信的诗做得很好,但官运不济,屡受排挤。
  洪武三十年(1397),三年一度的会试又届期举行。此次主试官为刘三吾
和白信蹈。会试结果,江西人宋琮等52人中选,接着进行的廷试,福建人陈安
阝被擢为状元。由于刘三吾和白信蹈从中作了手脚,此次中式之52人全为南
方人,这激起了江北应试士子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南北士子的争吵。
  这起风波为朱元璋始料未及,对他震动很大,为收买人心、巩固政权,必须
设法笼络他们,他本来对于此次所取皆为南人心中已是不悦,及闻北士抗言
不满,勃然大怒,并委派前科状元张信彻查此事,复阅已落选的北人试卷,择
优上呈御览。刘、白二人还私下嘱咐张信等人专挑低劣的试卷上达,张信做为
南人,当然也倾向于刘三吾等人的观点,并上达所阅取北人之试卷。朱元璋见
后暴跳如雷,一怒之下,杀掉张信、白信蹈等10余人,刘三吾因年事已高,发
配戍边。惜张信抱负尚未能施展,便命赴黄泉,时年不足40岁,成了这一科场
大案的牺牲品。
  张升(1444-1518),字启昭。南城(今属江西)人。
  成化五年(1469),张升高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按例入朝。
  张升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他不肯与万安等同流合污,遂遭其排挤,
仕途不畅。从成化五年(1469)中状元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他从翰林院修
撰升至谕德,从史官变为太子东宫的一名侍从官,官位一直不显。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宪宗卒,皇太子朱佑樘即位,年号“弘治”,是
为孝宗。孝宗是个贤明的君主,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擢张升为太子庶子
  张升终得遇明君,开始施展才华,实现其抱负。可是,张升仍遭刘吉排挤,
被贬为南京工部员外郎。
  刘吉罢退,孝宗又诏令张升官复原职,进官为礼部右侍郎、左侍郎。弘治
十五年(1502),出任礼部尚书。
  弘治十八年(1506)五月七日,孝宗驾崩,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年号“正
德”;是为武宗。武宗荒淫无度,军国大权操持在宦官刘瑾手里。张升力劝武宗
亲贤人,远小人,亲政理政,励精图治。武宗觉得张升言之有理,却不能实行。
张升见状,遂上疏乞请退休。武宗未允。
  正德二年(1507)。张升遂以病辞去。武宗诏加太子太保。卒于家。
  张升曾为东宫讲学,他敢于直言,持身谨慎,但政才不足,虽居高位,却无
显赫的政绩。他擅诗文,有《柏岩文集》十四卷《诗集》二十二卷等传世。
 张元忭(1538-1588),字予荩。名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元忭是宋朝丞相张浚后人,自幼聪颖好学,每日读书必至深夜。张元忭
体质赢弱,父母对他关爱有加,不许他过于疲劳。张元忭总是等父母睡后,再
挑灯夜读,以嗜书如命闻名乡里。
  张元忭极崇尚有气节的人,10岁时,闻忠义之士杨继盛冤死,感慨泪下作
文遥祭。
  张元忭之父张天复(1513-1574),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吏
兵二部、视全楚学正,后调云南副使。隆庆五年(1571)殿试,张元忭一举夺魁,
按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隆庆六年(1572),穆宗皇帝中风而卒。皇太子朱翊即位,年号“万历”,
是为神宗。不久其父亲去世,他回乡为父奔丧。
  万历七年(1573)为太子当讲官,力劝神宗近贤臣,少与太监混在一起,他
性情耿直,不附权贵为人极清高。
  张元忭一生孝敬父母,母病时,他曾辞官回乡侍疾,精细照料,汤药亲
深受乡邻的称赞。
  万历十三年(1585),张元忭服满出仕,仍为翰林院修撰。不久,进为左谕
德,为皇太子东宫官员,掌赞谕道德,侍从文章。
  张元忭伺机为父亲诉冤,多次要求神宗为父恢复其官职,都遭拒绝。可怜
而立之年却已满头白发的他,痛哭道:“吾无面目见父母于地下了!”从此悒悒
不乐,不久罹病不治而死。
  熹宗天启(1621-1627)初年,追谥“文恭”。
  张元忭一生著述颇丰,曾与孙广合修万历《绍兴府志》,与徐渭同修《会稽
县志》,《山阴志》则出于其父张天复之手,志并出于张氏父子,时人誉其为(司
马)谈、(司马)迁。此外还有《云门志略》、《山游漫稿》《槎间漫笔》、《不二斋
稿》、《志学录》、《读尚书考》、《读诗考》、《翰林诸书选萃)、《明大政记)等。
  张懋修(1555-1634)字惟时,号丰枢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居正三
  张懋修聪明,好学上进,虽生在相府,却无官宦子弟的习气,自幼积学好
古,清约如寒素。万历八年(1580)三月殿试,张懋修高中榜首,成为明代第六
十七位状元。时年26岁。
  中状元后,张懋修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去世。张居正死后不久,因其主张改革,触
及了大官僚地主的自身利益,马上遭到群起攻讦,万历帝也翻脸视“恩相”为
仇敌。张家被抄,子弟全部削职成罪人,张懋修中状元刚两年也未能幸
免。
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诏令褫夺张居正封号,革夺张懋修的“第一甲第一
名”的头衔。张懋修做了不到三年状元,便成了一介平民。
  不久,神宗又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神宗原听人说张居正家藏镪百万,可
只查出黄金万余两,白银十几万两。负责查抄的张诚把张居正的长子、礼部主
事张敬修抓来拷问,张敬修不堪皮肉之苦,投河自尽。张懋修也不堪凌辱,两
次自杀未成后,被谪戍烟瘴之地。
  天启二年(1622),张居正一案被昭雪,张懋修得以放还,其时已68岁高
龄。崇祯七年(1634)卒于家中。
  张懋修文才出众,著有《墨卿谈乘》十四卷,天地、经书、史集、人物、议论、
禅玄、文诗杂俎、字画、器物、草木、虫鱼等,当时即有刻本。
  张以诚(1568-1615),字君一,号瀛海。直隶青浦人。
  张以诚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高祖张弼,成化间为南安知府,任上
有建树。工草书,好诗文,《明史》收入《文苑传》中。
  张以诚自幼天资过人,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用功苦读,经史百家、
朝章典故皆通。4岁已能读书,经常说出令大人吃惊的话,他的塾师深感教不
了这样的学生,惊谢而去。8岁能写文章,为袁覆善相国所赏识。年长,即体
承父意,专攻制艺,而于子史百家及本朝典故诸书亦靡不博览。11岁县试合
格。15岁中秀才,督学柯海澄阅其试卷,叹为奇才,并断言来日朝堂独对,除了
他不会有别人。可是,他屡受失去亲人之痛数年的风风雨雨,使他难以安心于
学,以致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丁酉科乡试中,竟名落孙山万历二十八年
(1600)秋闱,以第八名中举,次年会试中式,列第三十七名,及殿试对策,规切
时政,言之侃侃,加之气宇清严,一表人材,为万历皇帝眼相中,定为状元。时
以诚26岁。
  及第后除官翰林修撰,以诚居官淡于声色货利,重于名节,辄以古人为
榜样,故颇得同僚倚重。其在翰林,日专心于编勘校书之事,不轻易与人接交,
后官升中允,迁谕德。
  他又多次担任科试考官,其中万历三十八年(1610)参预主持庚戌科会
试,分考《诗》一房。万历四十年(1612)主考福建乡试,苦心翻阅,务无遗珠,所
得多佳士。
  张以诚举止高雅,气节不凡,居官常以诗文书法自娱,所结者亦多文字之
友,因名重于外,遇有文字之托,每嘱必应。其文宗苏东坡,诗学孟东野,历年
所作篇章尺牍多藏于家,著有《酌春堂集》、《至诗微言》等传世。
  张以诚事其双亲颇孝,万历四十三年(1615,其80余岁之老父病故,张以
诚哀痛过甚,泣尽而继之以血。是年冬咯血数升,后病故。
  张书勋(1725-1785),字在常,号酉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张书勋出身贫寒,早年刻苦求学。乾隆三十一年(1766),张书勋考中状
元。此科进士共计213人,后来出了一些名人。如第二甲第三十五名尹壮图,
在乾隆、嘉庆两朝是颇有名望的大臣。
  张书勋中状元后,依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累官至右中允。右中
允是右春坊的官员。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事。
  张书勋自幼以孝闻于乡里,深得乡人称赞。乾隆三十年(1766),张书勋以
举人的身份得到知县位置。不久参加朝廷殿试,高中榜首。以知县身份参加殿
试且高中状元,为有史以来不多见。
  1768年1775年先后五次充顺天乡试及会试同考官,1777年出任湖北乡
试主考。此后事迹尚未见记载。
  张之万(1811-1897),字子青。直隶南皮县(今属河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张之万参加殿试,一举考中状元。
  张之万中状元后,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负责修编国史、草拟有关典
礼的文书等事。同时,廷命他入值上书房,给诸王授读,负责教育诸王读书。他
长达50年的仕途生涯从此开始。
  成丰元年(1851),张之万接旨出任河南学政。
  咸丰六年(1856),张之万连任河南学政期满后,后入朝为官,且屡屡升
迁,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等职。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死。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后,
命张之万任兵部侍郎兼任工部侍郎。
  同治元年(1862),张之万升为礼部侍郎。在礼部侍郎任上,两宫太后特命
他偕太常寺卿许彭寿等编撰《治平宝鉴》一书,记载前代帝王政治事迹和统治
得失,及垂帘事迹。同治元年秋,《治平宝鉴》书成之后,接着,廷命张之万为河
南巡抚,总揽河南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大权。
  同治五年(1866)八月,清廷命张之万出任漕运总督,负责漕运事务。
  同治七年(1868),张之万调任江苏巡抚。同治十年(1871),张之万同两江
总督曾国藩奏定海运漕白二粮章程12条。并与曾国藩接见日、英、法、美等八
国领事。不久,因母年老奏准回籍侍奉。
  光绪八年(1882),清廷复起用张之万,初授予他兵部尚书职,后又任命他
为刑部尚书。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朝廷改组了以弈欣为首的军机处,命张
之万出任军机大臣。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万升任体仁阁大学士。
  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之万因病魔缠身,奏告老家居,次年病逝,谥“文
达”。其后人辑其部分遗稿,为《张文达公遗集》行世。
  张万年办事干练,举重若轻,又喜欢迎合上司,仕途颇顺。状元及第后,官
至极品,高寿而卒,为状元中享年高者。
  张建勋(1850-1917),字季端。广西临桂(今广西桂林)人。
  张建勋出生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都是诗人,他自幼好学上进,热衷科举
功名,光绪皇帝君临天下的第十六年,即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张建勋参加
了在礼部贡院举行的已丑科会试,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张建勋等人
在保和殿进行最后一次竞争。张建勋被光绪皇帝钦定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
清朝开国以来第一百零七位状元已丑科进士共296人,后来出了若干名人
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是296人中的最后一名.
  中状元后,张建勋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光绪二十年(1894),出为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三年,奉诏提督云南学政,
敷陈教化,倡办教育,当地士民赠他“大启滇文”匾额。光绪三十二年,出任黑
龙江提学使,兼民政使。他在黑龙江草创学校,抚学生如子弟,深受士民爱戴。
  张建勋思想进步,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持积极态度。民国年间,他病死
于北京。
  张建勋工诗文,尤善书法,曾赴日考察学务。著有《愉谷诗稿》。
  张謇(详见七、济世宗师千古名)
十三世  张允武  李淑华
二O一六年夏
返回顶部


洽谈合作: 135236717180377—60570058 QQ:568134355 技术支持: 区信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Reserved 2015 神州张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主办方:神州张氏宗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