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张姓的图腾、起源、播迁、郡望、堂号
一、张姓图腾
所谓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
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
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同氏族有血缘关系,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
技能。人们以崇敬的态度对待它们,并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挥是黄帝时代姬姓部落中一个氏族的重要首领,也是姬姓部落的一名星官。挥
氏族以张星为氏族图腾,张星属于中国天文的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也称朱雀七
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颗,在长蛇座内。挥在观察天象中发现其排列形状似弓,称
为孤星,也称“天之弓”。由此,挥发明了弓箭和网罗,大大提高了氏族猎捕禽兽的能
力,在黄帝部落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挥氏族祀奉张星为氏族的图腾,以孤星的弓箭状
图形作为氏族的徽识和氏族名,由氏族名而得姓张。另一种解释为:张姓图腾标志的
本义并不是长长的弓箭,“弓”实际上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
其形状而来。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
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日夜两个盖天图合起来就是
浑天图,代表一整天。因其族人身材高大,头上用三根羽毛代表三青鸟,象征着博山
天齐。这是“张”姓图腾由“弓“和“长”组成的本义。
二、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测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
纂》所载:“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
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
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
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
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为了笼络和奖赏投诚有功的少数民族将领,汉族
统治者经常以一些汉族贵姓赐予他们,使他们获得汉族身份,张姓就是其一,据《读
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
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张姓因为是汉族大姓,常为改姓人选择的姓姓氏。据史传记
载,战国时魏国人范睢、东汉人聂台、明代名儒方孝儒等皆因避难改姓张,后代沿用不
变。也有因宗教信仰原因改姓张的,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姓张,俗称“张天师”。许
多道教信徒也都改姓张氏,以表明自已皈依道教的虔诚,彰显道教徒的身份。少数民
族在汉化过程中,不少人选择了张姓作为他们新的姓氏,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
30多个民族有张姓人,绝大多数是自发改姓而来。
三、得姓始祖
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
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天,挥夜观弧矢星斗,弧矢星,属井
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其中八星如弧形,外一星像矢。挥发现它由9颗星组成,
其中8颗在天空中排列成弓形,一颗星像箭矢一样位于弧形外侧。此时有一颗流星
自弧矢九星间飞速划过,令挥顿悟。又联想起树林中的猴子利用弯藤或将树枝荡弯
的弹力到处跳跃,心中豁然一亮。他反复观察、描摩弧矢九星的排列,然后用竹子弯
条成弓,削木为矢,制皮为弦,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弓矢。在当时人类基本
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
“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得姓始
祖。
《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了“天弓”
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四、张姓播迁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之后张
姓一直默默无闻,氏族的迁徙路线也不明,可能已悄悄迁入了山西。直至西周宣王
(公元前827一前782年)时期,在陕西地区才又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
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春秋时晋
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
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
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
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就进入了“天府之国”
四川,张姓族人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鲜
明,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战争中纷纷建功立业,封侯赐爵。由此,张姓迅速蔓延到
齐鲁燕代,由关中闯入四川,西进甘肃纵深,张骞出使西域,贯通丝绸通道,安定宁夏
的守边卫疆。从而,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其发
展之迅猛是其他姓氏所不可比拟的,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
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涉河北入江苏,渡过天堑长江,首次进入江南。西汉末,张姓
已经渗透到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张姓随其他
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有雄厚张氏基础的西北发展。西
晋末,张姓族人通过渤海湾首次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
心,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唐宋时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水乐年
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
排在王、李之后,为宋朝第三大姓。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张姓大约有560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8500万,为全
国第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张姓人口由560万
激增到8484万,增长了15倍。按《张氏天下谱全稿》编写者的初步考证,自轩辕黄
帝赐子孙挥为张姓,至汉初张良,约2200年,传80代;从汉初张良到20世纪末,约
2270年,传88代。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我国四大姓氏之首。
五、张姓郡望
所谓“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指行政区划,“望“则是指名门望族
“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在姓氏古籍中又常常把“郡望”
为“地望”。姓氏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
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的反映。
张姓郡望在历代史籍中列举不一,北宋《广韵》列出张姓的郡望有14个:清河
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腱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
高平。《张氏谱图》则云“有四十三望”,是中国姓氏中郡望最多的姓氏,但总的来
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
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
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
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
张良7世孙张彭。
3、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
北)。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4、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
南)。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
刺史张伟之族所在。
5、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
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
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
西及以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
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
泾川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
城、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
城在汉城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
山以南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
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
滃江流域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
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
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
皓少子张纲(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
肃)。
13、吴都。楚汉之际置都,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
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
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都。西汉置都,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
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
河、东光、单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正张耳之后。世居鄚县
唐时显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
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
后,世居中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
涉县、武安、临漳、肥乡 、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
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
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都,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
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
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
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
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
云南会泽、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
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
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
臣张良6世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
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
乡汲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
族所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
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普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
乡、巨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
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六、张姓堂号
姓氏堂号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
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考堂号之由来,约有两端:
一是以该姓氏发祥地郡名为堂号,亦即以郡望之名为堂号。此可称为郡望总堂号。
二是各姓氏之支派,既有该姓氏的总堂号,同时又有自立的分支堂号。分支堂号又可
分为两类:一为姓氏支派以始祖发样地为堂号。二是以先祖之道德文章、功业科第等
为堂号,或取义吉利祥瑞,或取义训勉后人向上的文字,而为本支自立堂号,以区别于
其它支派,此可称为典故堂号。
张姓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姓氏之首,也是堂号最多的姓氏。以发祥地郡望为堂
号者计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
汲郡、河内、高平等,还有一些堂号是出于张氏先祖的德行佳话。
清河堂: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为黄帝之子或孙,“观弧制矢,赐姓
张氏”,或“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或“性长弓矢,善张
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挥居于尹城国之清阳,清阳者,清河之南也,汉属清
河郡、清河国。后世张氏谱书有以尹城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
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清河是祖先老居地,更是宗支的发源地,故“清
河堂”为张姓中声望最大的堂号。
孝友堂:张氏自得姓始祖张挥之后,第一个载入史籍的先祖张仲,就以其孝友著
称于世。从此以后,孝友传家就成了张氏的一种传统,不少张姓以“孝友”作为自己
分支的堂号。他们认为“孝则能立其本,惟友则能广其孝”,孝本乎人的血缘亲情,它
既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友(对朋友之信)是孝的推广,又是孝
的体现。从孝还可推出重祖、尊长、忠君、睦亲、友邻、节义、忠贞等原则。
百忍堂:出自唐张公艺的故事。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
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上善之,赐以缣帛。”张公艺,北齐承光二年(公元578年)出生于唐代郓州寿张县(今
濮阳台前,一说山东东平),卒于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享年99岁,一生中历经
北齐、北周、隋、唐四代。说起张公艺其人,算是张良的二十六代孙,他善于治家,一辈
子没有入仕为官,也没有什么功名头衔,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可他自幼年就聪明好
学,公道忍让,孝父尊长,和睦邻里,颇得家人和村人的赞誉与好评。他12岁顶门立
户,主持家政。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张家形成了一个九代同居的大家庭。据《张氏族
谱》记载:“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堂、制典则,设条教以
诫子孙;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
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风,缺一不食”。唐高宗泰山封禅(665年)经过寿张县
时,登门拜访张公艺,询问保守家业、敦同族之道,公艺请以纸笔,但书“忍”字百余
以进,天子之流涕,深为感动,悟出治国之道,赐匾帛而去(见《旧唐书·孝友传·张
公艺》)。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
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等省。
金鉴堂:典自唐张九龄事。张九龄,唐部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县西北)人,字子
寿。值唐玄宗生日,百官朝贺,进献奇珍异宝,唯大臣张九龄呈献其编撰的《千秋金
鉴录》五卷,详述古今兴亡之道,以作治国借鉴。玄宗十分感动,特赐书褒扬。张九
龄后裔引以为荣,遂以“金鉴”为堂号。
此外张姓堂号还有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张
化孙一脉还有敦和堂、德远堂、乡贤堂、世英堂、德馨堂、追远堂等。
七、张姓堂联
历史上各个朝代张姓人文鼎盛,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公侯将相、骚人墨客。这
从历代各地张姓祠堂楹联中可以领略出来:
金鉴家风;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长治久安之计,
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
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
家风”本此。张九龄任率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
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
端,功不可没。“百恩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公艺为人急公好
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
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
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竟,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
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
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九居世泽;百忍家声。全联典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时封禅泰山,还过
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金鉴千秋。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
而勤学,有远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大宗时中进士,历官大
理评事、左拾遗、江南西路转运使、代州知州、史部侍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
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
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单录》、《曲江集》。
图传百忍;鉴著干秋。上联典指唐·张公艺事。下联典指唐·张九龄著《千秋
金鉴录》。
轮奐善颂;孝友传芳。上联典指晋·献文子成室,张老颂目:“美哉轮哉!美哉
奂焉!“下联典指周·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
烟波徒钓;横渠理学。此联为张氏宗柯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张志和隐于江湖,
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
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
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复韩国,狙击秦始皇,未遂,选匿于一邳,遇黄石公,得
《太公兵法》。后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渔阳惠政:江左清才。上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
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在郡
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市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联典指晋代文
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
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时,被任为大司马东曹椽。因预料齐王将改,又固秋风起而
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脸,便辞职离开洛阳返吴。
紫光烛剑;黄石授书。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三
国魏时,官佐著作郎、中书郎等,入西晋,官至中书令(宰相),加散骑常侍。排除异
议,力劝武帝定灭吴之计。惠帝时,历官侍中、司空,封壮武那公。诗作委婉艳丽,也
有感慨忧时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据说晋武帝时,斗、牛(星座名)间常有紫气,张
华曾问通纬象的雷焕,雷焕说:“宝剑之气冲到天上了。”又说在丰城县。后来,果然
掘得龙泉、太阿二剑。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祖与父曾在战国末任韩国五
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追击秦始皇未中,传说逃至下
邳,遇黄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汉战争中归刘邦,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
侯。
簪缨七叶;邦友千秋。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
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軍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子孙七代
官侍中。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诗
经·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猃狁获胜时的诗)有句:“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阀阅传京兆;声名重曲江。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
北襄阳西。为张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今广东省
韶关)人。
梧雨凤苞润:松风鹤韵高。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1764-1814)自题联。张
问陶,字钟冶,号船山,善书画。四川遂宁人。
泉源在庭户;世界接人天。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事。
落日平原纵马;秋风古道题诗。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1981年撰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胪传鼎用之中。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
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训:家垂两铭之风。此联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张氏宗祠“百忍堂”
联。由于张家世守百忍家训,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门口门楼上的砖雕便是一门
三进士,只见三个骑马的人,前面是鸣锣开道的,后面则是撑伞的,显得栩栩如生。大
门左右就是这副对联,堂内绿草凄凄,红柱画栋。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
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
九居世泽传名远;百忍家声播惠长。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百忍持
家,九世同堂事。
二酉发祥登北榜:三公接武振淮滨。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
指该族中张鹤鸣张兄第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
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
九世居后添吉庆;百忍堂前古泰和。此联为河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
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
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泽溥三农乐凤翔。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溶川撰张氏
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族中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
因修筑怀远县城有功升科道。下联典指该族中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
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
南轩负公辅之望:西铭为理学之宗。上联典指南宋学者张栻,字敬夫,号南轩,汉
州绵竹人,迁居衡阳,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
当时称“东南三贤”。极力主张抗金,指斥时弊。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南
轩集》。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
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思
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铭》、《易说》等。
鲲岛累迁昭祀典;清河长出尚高风。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
指本支张氏在台湾的迁徙。“鲲岛”,指台湾省,因台湾有七鲲身海口。下联典指张
氏郡望为清河郡。
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张
公艺事。
气味梅花馨此日;风神杨柳忆当年。全联典指南朝齐·张绪事。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出尘慧眼,相赏风尘。上联典指唐·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
乃生张说。后张说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
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
正色立朝,声重干秋金鉴;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上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
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恰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
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
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张鸞,著有《万选青钱》。
出使穷源,槎泛斗牛之畔;劝农致富,民兴麦秀之歌。上联典指西汉外交家张骞
(?一公元前114年)汉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秦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
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亚国家。途中两次被匈奴拘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公
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始脱身归汉,封博望侯。下联典指东汉渔阳大守张堪,字君
游,宛人。光武中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
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
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万选钱、两京赋,当读遗书。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张
公艺。下联典指张鸞、张衡。张鸞,字文成,自号浮休子,唐代文学家,深州陆泽人。
上元年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处州司仓、司门员外郎等。作品文字通俗,当时颇风
行,有笔记《朝野佥载》、传奇小说《游仙窟》等。万选钱”,即青钱万选,比喻文辞出
众。据《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称张鸞的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当时
人称“青钱学士”。张衡,字平子,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省南阳人。曾在京城洛
阳太学读书,研究文学和科学。两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
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
球进入地影而产生。天文著作有《灵宪》,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
诗》等。
报国精忠,赫赫英灵光俎豆;传家至孝,绵绵世德衍蒸尝。浙江省天台县民主路
中段)张氏宗祠联。祠祀民族英雄张世杰,南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是与文天
样、陆秀夫齐名的民族英雄。
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此联为江西省万载县
张氏六支宗祠联。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此联采用张飞庙
联。上联“文握管”指张飞善书法。下联“唐曾显姓”,谓唐张巡与张飞同姓。“宋留
溯宋代家声,双璧德言、两铭理学;荐江陵时食,瓜黨嫩煮、粟米新坎。采用张氏
名”,指岳飞与张飞同名。
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大宗开白马,孝友、忠良、道学,世笃家风。
采用张氏祠堂联。
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理读书、耕稼
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广东省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祠
“荣封第”堂联。丰顺张氏客家人南迁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刻苦勤俭,
是客家人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张氏训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堂联随处可见。
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
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字百忍,金鉴
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此联为江西省上饶县张氏宗祠联。联语
将数宇依次嵌入联内,一气呵成,自然贴切,概括了张姓自挥公始,包含张仲、张载、张
良、张说、张飞、张华、张安世、张果老、张九成、张方平、张公艺、张九龄、张鸞、张道陵
(张天师)等十几位显祖列宗的丰功伟业,硕德懿行,堪称妙联佳对。
此外,张姓祠堂楹联还有:
汉侯门第,唐相家风(张良、张九龄)。
孝友传家,承百忍之风规,居同九世(张仲、张公艺);
诗书裕后,诵十章之鉴录,宝重千秋(张华、张方平、张九龄)。
百忍图千秋鉴万选钱家传至宝(张公艺、张九龄、张驚);
汉韬略唐忠贞宋道学代出名贤(张良、张巡、张载)。
九十四世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今河北)方城人。晋武帝(265-290)
时讨伐东吴的名将,后来高官至司空、壮武公。因拒绝参与赵王司马伦等的篡权谋反
而遭杀害且被残忍地夷三族。著有《博物志》十篇。张华为太康八诗人之首(三张
(华、协、载)、二陆(机、云)、二潘(岳、尼)、一左(思)),为当时文坛盟主,亦为艳曲之
祖,开六朝唯美文风。《晋书·列传第六》载:“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
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正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
有文史溢于几箧。曾徙居,载书三十乘。”生二子:祎、韪。
八、张姓祭祖歌
魏魏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
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
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
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
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
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
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
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
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
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
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
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
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
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
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